2017福建公益人才现状调研发现

2017-10-22 17:52:35 林文镜慈善基金会 2152

随着社会政策的改善,公益组织大量涌现,对各类公益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公益组织普遍存在人才缺乏和人才流失问题。它已成为制约公益组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了及时、准确地了解福建公益人才最新发展状况和薪酬水平,针对性的解决公益组织招人难、留人难问题,9月,林文镜慈善基金会和鹏辰中心发起了关于福建公益人才现状的调研。

 

       本次调研采用网络问卷形式,共有100多位公益人参与了调研,回收有效问卷103份。向接受本次问卷调研的公益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以下为调研的核心发现:

 


1、公益人才趋于年轻化,总体学历水平较高。公益人年龄在20-35岁的占到了70%,本科以上学历的占到了72%。

2、77.67%以上机构给员工上了保险,66%机构给员工上了公积金,相比2014年有很大的提升;

3、与公益从业者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的情况相比,公益组织从业者薪酬水平普遍偏低。大部分民非员工收入在3000—4000元之间,而有33.33%的民非组织负责人的月收入不足3000元。绝大多数公益人希望月收入在现有水平往上调高一个等级。

4、在工作强度方面,公益人才普遍反应工作强度大。

5、薪资水平低、缺乏晋升机会和上升空间是公益人才流失重要原因,想要留住人才重点是提高薪酬水平和推进公益行业职业化进程。

6、公益组织最缺传播人才,招到合适人才难度比较大。

7、经济压力大、运营管理能力不足、资源平台匮乏等是公益从业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

 

建议 
 
 
       为公益人提供有保障的生活和有发展的职业空间,是公益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希望政府、基金会、公益慈善机构、高校和企业等能形成合力,为公益人才的培养创造日益良好的发展环境,发掘和培育优秀的公益青年,全力支持他们的个人成长、资源拓展、能力提升等,同时也需要提高社会认知,传播公益从业者的独特价值,提升行业的职业形象和吸引力。
 

 

 
榕树伙伴发布会嘉宾对话干货
 

微信图片_20180329174525.jpg 

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博士后卢玮静(左二)、福建资深公益人张复星(右二)、福建日报经济文教部主任 薛东(右一)


关于公益人才职业化、专业化进程慢,专家怎么看?

 

       卢玮静老师表示,这一大趋势全国相同,但福建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尤其公益人才的薪酬仅有同等背景在企业工作人才薪酬的百分之六七十;专业化的目的在于解决社会问题,让专业人才能够运用资金,通过一定的体系支持和专业操作解决社会问题,推进职业化、专业化过程。

 

       张复星表示福建公益人有情怀投入公益事业,发展依靠自己的现有资源,忽略对公益人职业化、专业化、法制化的认同与要求,甚至有些发起人离开项目、组织就失去了凝聚力,建议多整合外部资源,不要固步自封,通过项目运作、传播推广促进职业化进程,从而解决社会问题。
薛东主任表示公益人才的职业化、专业化进程慢有一部分原因是公益组织本身的原因,建议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

 

如何加强公益人才建设?

 

       卢玮静老师表示公益事业需要专业性人才,要有公益心与责任心;建议投资成熟的公益组织,才能有所产出;对于政府购买的社工岗位,工资水平要与企业工资水平保持相同,才能留住人才。

 

       薛东主任表示针对公益组织社会认可度低,外界文化氛围薄弱的这种现象,要从地方政府开始推动,提升职业薪酬,支持公益人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

 

       张复星表示行业发展不均衡,公益人和组织需要激励,需要外部力量给予支持,建议想要留住公益人才需要政府扶持、企业资助。

 

公益人社会认同低、公益组织留人难,专家有何建议?

 

       薛东主任表示首先需要推进社会对公益人才的扶持力度;其次公益组织自身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需要提高,才能提供更完善的解决社会问题方案,从而满足政府采购需求。

  

       张复星表示公益人做好事不留名,传播少,公益人需要发声,提高社会认同,才能增加导入资源。其次,公益人要加强与政府的磨合,提升采购的质量,同时也要转变思维,把握市场,反推政府采购。

 

       卢玮静老师表示项目要落地,脚踏实地做事情;还要有专业模式才能体现价值;同时需要传播,吸引更多人参与,发挥最大化的公益效应。

 


       尽管福建公益慈善事业起步较晚,起点较低,在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但在各个方面都在渐渐地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电话咨询
邮件咨询
在线地图
QQ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