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做好企业家再来做慈善家

2019-08-15 23:25:45 福建公益网 44

图片公益

1989年,“希望工程”正式起航,历经三十年风雨征程,改变无数失学儿童的命运。这艘大船的“司舵”是中国公益慈善行业的领军人徐永光,他从团中央“下海”筹备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继而发起家喻户晓的“希望工程”,使之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社会公益品牌之一。

而后,他一路探索公益市场化,大力推动、搭建南都公益基金会、基金会中心网、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中国好公益、社会企业与影响力投资论坛等公益平台。他一路说着刺耳的话,为求公益发展不止步、不僵化。于他而言,生命最重要的信念不外乎真实地、有责任感地生活。

承担企业社会责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南方周末:您最近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4.0步步高版本,4.0版本的企业直接以解决社会问题为使命。能否详细解释4.0的理念?从1.0到4.0这四个版本分别对应什么阶段的企业?

徐永光:在1.0到3.0的版本中,社会责任是企业本身要完成的使命,从不做坏事到做好事,乃至于在整个供应链上下游融入社会责任。4.0版本的企业是一种超越,我们称为社会企业。它是一个跨界的合作平台,直接针对社会的刚性痛点,把解决社会问题作为企业的经营目标,如环境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农村发展扶贫等。

现在有一种理论,提出社会企业是一个第四部门。它的机制比政府好,它的效率比公益高,它的使命又超越了企业赚钱的使命。它既做好事还能兼顾经济效益,同时因为它的使命旨在解决社会问题,更容易得到社会的支持,这是一种资源汇聚的优势。

南方周末:那在4.0的版本当中,除了社会企业还有其它企业吗?

徐永光:现在处在3.0到4.0模式之间的企业越来越多,它们诞生于科技创新及互联网信息化这个大平台,在企业社会责任这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互联网提供的是信息产品,具有共享性,许多企业的商业模式看起来就像做公益一样,用户只需要付出低成本甚至零成本就可使用。因此对于目前大部分互联网商业平台,我更愿意称它们为3.5版本的企业,虽然不是社会企业,但已相当接近。

南方周末:很多企业有心践行社会责任,开始时常常不知如何着手操作,对此您有哪些建议?

徐永光:企业做公益,首先要履行强制性的企业社会责任,要生产好的产品,注重员工的权益,还要依法纳税,对股东负责,不能危害环境,这都是法律强制的责任。公益是非强制性的、自觉担当的责任。我们要先做好企业家再来做慈善家。我建议中国90%的企业有了盈余,再做公益。其次做公益要专业。企业应当在熟悉、擅长的领域发现社会问题,解决那些自己最了解、最有能力解决的问题。企业志愿者不要总是去老人院给老人洗头,建议发挥自己的专长去提升公益机构的能力。总的来说,企业应思考如何有效地做公益,少投入,多产出。

南方周末:接下来整个企业社会责任发展还会出现哪些新的趋势?

徐永光:我感觉现在企业社会责任已经逐渐成为一个热词。现在许多企业不光在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还要做ESG(环境、社会和治理)的信息披露。另外联合国通过了2030年的可持续发展议程,不断提高对于企业的要求。

这些倡导和趋势让企业慢慢感受到承担社会责任不仅对社会有利,对自身发展同样有所裨益。承担社会责任利国、利民、利己,这逐渐成为共识。

推进公益规模化,让更多人受惠于好公益

南方周末:您近年来力推“公益产品规模化”,但也有不少的质疑声音,您怎么看待这些质疑?为什么公益产品需要规模化?

徐永光:公益和商业最大的差别在于它的出发点不在于盈利。从商业角度出发,只要有好产品和广阔的市场,攻城略地是常态,为了追求利益,冒险也在所不惜。而公益机构大规模的扩张只会增加运行的风险以及运营的成本,因此“公益产品规模化”受到许多质疑。

在我看来,一个公益产品做好了是“小而美”,得到大众的支持与产品资助后,就走向第二步“小富即安”。如果是商业模式,是会选择不断扩张,覆盖更多的市场、传递更大的力量。但公益到了这一步往往变得“养尊处优”,不但不扩张,还要四处介绍经验、发表演讲,到头来争取到的社会资源还是投入到原有一小部分领域之中,这就会“花拳绣腿”、浪费资源。

当然,很多人做公益是为了追求一种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能做成小而美的公益,也很难得;坚持小而美,也不应受到指责。我所谓规模化是对那些有社会理想和责任担当的人说的,不妨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某个公益项目在某些地区得到了很好的效果,但其实在国内其它地方乃至国外,可能也有很多人需要这类社会创新项目的帮助。因此“公益产品规模化”能让更多的人受惠,更有效地利用资源。

南方周末:“公益产品规模化”实践近三年来,在具体的操作思路上有哪些优化及转变?

徐永光:我们现在做的好公益平台,目前由十七家公信力较强的基金会等机构联手共建,背后有战略合作伙伴提供技术、资源、资金等支持。好公益平台接受好公益产品的申报推荐,经过慎重评审后进入平台,再通过线下线上路演,与遍布全国的枢纽机构链接到各地公益组织,完成产品落地示范。

好公益平台在整个发展过程当中,会对公益产品进行评估,分析哪些产品更容易推广、哪些能真正地让更多人受益,不断评估、反馈、调整,如此一来,在选择公益产品的时候精准度就会越来越高。

南方周末:2018年10月,中国好公益平台提出将授予平台上规模化成果卓著的公益产品“益次方”商标,并就授权标准向业内征求意见。在您看来,给公益产品授予商标的意义与价值是什么?目前“益次方”商标给平台的公益产品带来了哪些影响?

徐永光:我认为授予商标的意义在于这是一个信任的背书。只要贴上“益次方”的标,加上公益产品的logo及带“R”字的注册商标,配之以平台的广告语“汇聚善,连锁爱,把好公益送到你身边”,非常有助于公众作出判断,让好公益产品得到社会的支持和信任。同时为了保证这个机制可持续运营,要制定一套评定标准以及不达标后的退出机制,从而形成马太效应。好的公益产品会得到更多支持,越来越好,稀缺的公益资源将流向更多的地方,提高整体公益资源的利用效率。

来源:南方周末


电话咨询
邮件咨询
在线地图
QQ客服